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红军总司令部及直属部队编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中央机关为第二野战纵队,邓发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那便是中革军委第二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中央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委等职。在长征途中,邓发既负责指挥部队行军打仗,又要严防敌人的破坏和袭击,为长征的胜利立下了功勋。
年3月,清晨的薄雾在山间绿树中袅袅升起时,中央红军正快速通过贵州境内的一处山口。这时,邓发的妻子26岁的陈慧清要分娩了。抬着她的担架只得闪出了队伍。路边有一间破旧的草屋。一干人陪着陈慧清等待分娩。这是难产,没有药物,无法手术,只有等待。陈慧清捂着肚子疼得不停翻滚,边哭边大骂丈夫邓发,希望以此减轻痛苦。
这个时候邓发不在身边,孩子快要出生了,敌人的追兵在枪声中越来越近,婴儿却迟迟无法出生,负责断后保卫的是第五军团,陈慧清所在的部队领导找到军团长董振堂,让他务必顶住敌人的进攻。“因为什么?就因为有个女红军在生孩子。”
此时,军团长董振堂一听立即下令:“孩子多长时间生出来就顶多长时间!”紧接着激烈的战斗在陈慧清生孩子的破旧的草屋约一公里之外的地方打响。
枪声炮火中,一个个成年生命在用死亡争取时间,等待一个婴儿的新生。羊水、血水和汗水把陈慧清折磨得筋疲力尽,两个多小时后,孩子终于出生了。但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和母亲分离。长征出发前,中央红军就做出严格规定:无论职务高低,谁也不允许带孩子行军。最后只好寄养在当地百姓家。
此役打完之后,只听队伍中有人在嘀咕:为了生一个孩子让一个团顶住敌人,太不值得了。听到这种埋怨的声音,军团长董振堂勃然大怒,对着那抱怨的人怒吼: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吗!
邓发的妻子陈慧清,原籍广东番禺人,年12月8日生于香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在工厂里做工,由于家境贫困,她在八九岁就学会做一些手工活,例如绣花鞋,缝衣服,纺纱等,以补贴家用,她14岁那一年,在香港一家袜当童工,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却收入微薄,还要经常受到工头的责骂,幼小的心灵便由此刻下阶级仇恨和阶级斗争的烙印。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陈慧清的父亲参加了省港大罢工的纠察队,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广州,她也参加了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随后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16岁时的她入了党。随后与邓发结为夫妻。
邓发,原名元钊,广东云浮云城街道办城西榃石塘村人,父亲邓兴戚和母亲欧氏仅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过活,生活常常无以为继,只得间或做点小买卖支撑着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邓发只受过初小教育,十五岁时就随五哥邓芳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先后在旅店、轮船公司和外国轮船上当勤杂工。
在艰苦的劳作过程中,邓发结识了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苏兆征,便加入了海员工会和洋务工会,随后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经过锻炼成为工人运动的活跃分子,选入省港罢工委员会,并任工人纠察队队长,为罢工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光荣入了党。
后来,邓发又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任第5区副指挥,指挥油业工人作战。起义军一度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很快失败。这时,邓发主动要求率领工人赤卫队到广州长堤一带阻击敌人,掩护起义部队撤退,英勇顽强地同数十倍的敌人浴血奋战。胜利完成阻击任务、赤卫队只剩下三个人后,通过分散保存力量他机智脱险。
随后,邓发又奉命回云浮老家隐蔽,这时的广州,反动派到处设岗哨,搜查起义人员,一抓到就杀害。回云浮要乘船上西江,而当时车站、码头敌人搜查得最厉害。为了避过敌人的严厉搜查,邓发利用自己学到的“炭相”技艺,化装成画“炭相”的人,带着“炭相”的工具和自己过去画的几幅“炭相”,带上一副平光眼镜,装成下乡给人画“炭相”的样子,在码头避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顺利地回到了老家云浮县。在家乡隐蔽时,他还写了有关广州起义的文章,后来发表在《红色中华》上。
邓发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很快得到上级的重用,先后担任香港市委组织部长,并主持建立了中共香港特科、被选为广东省委委员兼全国总工会南方代表,其后历任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为南方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随后他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会书记,因工作出色成为红军的高级领导人。
战友们说,邓发是标准的帅哥,他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笑容可掬,脸上两个深深的酒窝,深深的感染着许多人,那双炯亮的眼睛,总是闪着火一般的光芒。这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向战友们传递着必胜的信念,鼓舞着战友们的斗志。而对于敌人,这火一般的光芒,则让他们感到隐藏在内心的罪恶被戳穿,因而很恐惧。
邓发体魄强健,身手矫捷,在中央苏区首届体育运动会上曾获过田径米跑冠军,中央高层领导人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章。帅哥邓发尽管只读过两年小学,但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在文学、理论研究、绘画、书法、摄影、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是公认的自学成才的典范,曾位居中央党校校长,是一位人人喜欢的“文艺青年”,连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赠送给领导的一幅油画,也是要托邓发带回延安。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邓发夫妻俩终于过上相对安稳的时光,然而,不幸的是,全国胜利的曙光快要来临的时候,年4月8日,却由于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遇难,邓发壮烈牺牲,年仅40岁。
邓发和妻子陈慧清是一对革命伉俪,他们共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一同走过艰难的长征路,同为工人出身,有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质朴思想。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邓发与妻子共同生养了5个儿女。大儿子邓星瑜年出生在福建长汀,长征前夕就被送到香港五伯父处。后来因生活困难,辗转回了云浮老家。12岁那年仅因肚子上长了一个疔疮缺医少药而夭折。
二儿子生在江西瑞金,三儿子生在长征途中,由于都是在行军打仗之中,生下来就被迫送给当地老乡寄养,后不知所终。四女邓金娜在新疆出生,不到1岁就被送到苏联共产国际幼儿院寄养,12岁才回到中国。作为邓发最疼爱的儿子,邓北生年出生于延安,在延安与父亲共度了短暂而温馨的一年多。邓发对这个唯一留在身边的儿子,格外疼爱。在留下的许多照片中,既有邓发帮妻儿照的,也有别人帮邓发与儿子照的,其中与邓北生天时的合影,充满着慈祥的父爱。
邓发牺牲对妻子陈慧清的打击很大,她终生忘不了自己的帅哥丈夫,只要一看到能让她想起邓发的事物,她都会和儿子讲起当年的故事。建国后,她历任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总工会副主席,广东省妇联、广东省政协、广东省人大常委。年4月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巧的是跟她丈夫邓发同一天的日子去世。
邓发儿子邓北生,年出生于延安,两岁时跟随母亲从延安到山西,6岁时到北京,7岁时又随母亲回广东,在广州念书,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西九江湖口船厂,后年调回广东工作,先后在省船舶工业公司、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粤海集团、华侨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事业有成的邓北生,成长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