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卢志科唐勇*
近期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红旗渠》,
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
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
由此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而在广东省云浮罗定市,
有一条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
“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
它是罗定人民用智慧与勤劳
创造的水利工程奇迹,
见证着泷州大地上的山乡巨变。
本期《小康味道》,
带您走进《金色稻浪里的“天河”》。
↓↓↓
07:29
《金色稻浪里的“天河”》(视界出品)
在大山之间的罗定盆地上,
有一条凌空飞架的“人工天河”,
绵延数里,
奔流的清水惠泽着
这片生机盎然的大地。
这是人与自然搏斗最华丽的产物,
见证着一段艰苦创业的燃情岁月;
这是一个关于开拓奋斗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
一曲壮歌在这里唱响......
历史上的罗定,
十年九旱,地瘠民贫,
人民饱受饥荒的困苦,
罗定,也有了“饿定”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
罗定发动群众兴修水利,
以“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方式,
解决了罗定大部分农田用水问题,
但是,中部地区缺水仍十分严重。
年,
当年的罗定县委县*府
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
决定建设渡槽,
引太平河、罗镜河的河水济金银湖。
原罗定县委书记李均林:罗定搞水利搞了几十年,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储能,不够灌溉,这个工程牵连到罗定的核心农业问题。还有一个是县城二十万左右人口的饮水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必须要扩大“引太工程”。
年,
一支由施工员、技术员、*员干部、
青年突击队等组成的劳动大*,
以“万人大会战”之势,
揭开一场改变命运的战斗。
长岗坡渡槽建设者梁坤元:艰难之处就是所有材料都是人工装卸,一块石头要经过几把手传递,水泥、沙石等都是用木头搭上去、抬上去的。
罗定市罗平镇*委书记梁子球:全县几万群众参与建设,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简陋的工具,建成了这样一座“人工天河”。渡槽全长是米,宽6米,最高37米,有个跨拱,最大的跨拱是51米。设计流量是每秒25立方米,每年把4亿立方米的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水库。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老一辈建设者自带干粮,吃住在工地,
一锹一镐,开山伐木,
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贯通了这条生命源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岗坡渡槽建设工地现场。
年1月,
长岗坡渡槽竣工通水,
清澈的河水涌入久旱龟裂的泷州大地,
8万多亩荒地变成了良田。
水,滋养了一方沃土。
罗定也成为著名的稻米之乡,
年产20多万吨优质稻米远销全国。
在后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
长岗坡渡槽依旧保存完好,
滚滚河水奔流不息。
长岗坡渡槽巡护员莫华昌:我们的前辈为长岗坡渡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把渡槽管理好、维护好,让长岗坡建设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开始进驻这片红色热土,
为乡村发展续写着新篇章。
长岗坡渡槽,
正迎来它的新生。
广东省国资委驻罗平镇工作队队长刘世波:这是一片充满了红色基因的土地,长岗坡渡槽附近这几条行*村,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帮扶。我们也鼓励当地的村民积极开展“一镇一业”关于旅游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民宿、田园这些综合体,来配合当地镇域经济的发展。
山乡巨变,
如今的长岗坡渡槽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被纳入云浮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罗定市罗平镇*委书记梁子球:我们把长岗坡渡槽建设过程那一段艰苦的岁月重现出来。我们还结合红色旅游,来吸引广大的*员干部群众过来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文旅产业。
长岗坡纪念馆,是集展示展览、学习教育和日常办公功能于一体的*性教育基地,也是云浮正在打造的长岗坡*员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栉风沐雨四十载,
长岗坡渡槽先后被确定为
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
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成为罗定人民不可磨灭的奋斗记忆。
时代奔涌向前,
“广东红旗渠”的故事历久弥新,
它是广东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
更是劳动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
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