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谭建光运用四字要诀和四个步骤创新文明 [复制链接]

1#

如何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项目

谭建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三年多以来,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也吸引一些省市全面推广,取得明显的成效。如今,进入新阶段、面临新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扩大成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就特别需要创新发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大辞典》介绍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以提供志愿服务为明确目标的任务。它往往由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志愿活动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项目,既是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具备筹划、实施、传播、提升等要素;又是具有特殊内涵的志愿服务项目,要体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实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

为此,我们结合近年来在各个试点县区的乡镇、村居调查的情况,整理案例资料,归纳和提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四字要诀”和“四个步骤”,特提供各试点地区分享交流。

01项目创新的“四字要诀”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要贴近新时代新思想,要贴近基层和群众,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结合县区和乡镇的特色,做到“亮、活、实、精”,让项目吸引群众、影响广泛。

第一、亮——激励人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做好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任务,就必须将项目内容不断提升、不断升华,让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的时候,获得思想启迪和道德感悟,逐渐提高争当新时代奋斗者、建设者的热情。北京市海淀区针对既有中关村街道、学院路街道、上地街道等高校云集、高科技集中的社区,也有温泉镇、苏家坨镇、上庄镇等北部山区;既有高素质科技人员、教授专家,也有“老北京大妈”、农村“地道乡里人”等;就创造多样化、灵活性的宣讲传播志愿服务,让文明实践吸引群众、凝聚人心。最近,海淀区创造性开展“三对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一是中宣部机关*委的15个*支部对接海淀区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员志愿者提供*策咨询、信息传递、文化辅导、专业支持等服务,为基层志愿服务注入“新境界、新内涵、新魅力”。

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7所高校与海淀区的各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专业志愿者提供理论辅导、技术创新、网络辅导、专业服务等。

三是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福建省龙岩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以“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宝贵资源。

与此同时,海淀区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学习*史、新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学习与服务体验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创新创造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学习感悟形式。如,苏家坨镇的“贝家花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的地下交通线站点,也是中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文创人员和志愿者就探索沉浸式体验教育方式。

图一:北京市海淀区贝家花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活动

我到海淀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辅导调查的时候,就经历了一次贝家花园的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我换上长马褂、戴上帽子,扮演“教书先生”的角色,在“进步学生”的陪伴下进入基地,亲身感受抗日战争的艰险环境,体会地下工作者的坚韧机智,也感受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多青年和学生反映,原来在教科书学习革命历史、抗日历史的时候总是有“隔阂感”,现在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就深刻理解*领导人民斗争解放的艰辛和伟大。同时,更加珍惜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环境,愿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共同发奋努力追求梦。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实践志愿者,利用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新科技发展基地”等,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激励的宣传服务,让干部群众体验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脉络,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第二、活——丰富鲜活

文明实践志愿者在开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服务活动时,最重要是想方设法、开发创意,创造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方式方法。有些地方应付式开展活动,停留在“讲大课、学文件、作表态”,这些形式化、机械化的活动,不仅仅难以提高城乡群众的兴趣,难以实现宣讲传播的效果,反而引起群众的厌烦,适得其反。从调查的情况看,做得好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宣讲宣传服务,具有“小型、新颖”等特点。“小型”即不是每次到社区、农村都将几十、几百的群众集中起来讲课。有些所谓的“送课下乡”,到了村里就让村委会集中一两百村民听课,“兴师动众、效果不佳”。“送课下乡”几次之后,群众不愿来听、村干部也有怨言。真正让群众喜欢的“送课下乡”,就是理论宣讲志愿者、科技传播志愿者,分成小组到社区和农村,一家一户或者几户人员交流沟通,针对性提供辅导、传授知识。“新颖”就是文明实践志愿者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应该适应乡村社区群众的各种兴趣爱好,提供有鲜活性、有感染性的宣传普及。我曾经应邀到云浮市云城区一个乡镇进行“文明实践学*史”的宣讲,结果是安排在一个自然村的广场,听众主要是村里的老人、妇女带着小孩。我当时就想,准备再充分的授课内容和课件PPT,都不适应这种最基层的场合。我就临时改变方式,上舞台讲了四句话“儿童争当小红星、青年争当活雷锋、妇女争当新红嫂、老人争当夕阳红”,分别讲了四个故事并解释道理。尤其是讲到山东省沂蒙山的“红嫂”用乳汁喂给受重伤的战士而抢救过来,并且将两个孩子送到八路*、解放*部队的故事,村里的妇女和老人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