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沿着大江镇西入口驱车前行,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豆摇铃十里金的丰收喜庆和红色革命的印记,在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门前,不时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进入,这是国庆期间该镇的旅游景象。
大江镇是新兴县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南部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该镇紧紧围绕县委赋予大江的目标定位,加大对“大江豆豉”“大江腐竹”等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打响了大江“农字号”品牌,林下品牌效益明显扩大,特别是镇域内的大豆产业呈现出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品牌的良好态势。
“为赋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紧扣名旅卫星镇定位,继续立足镇内优秀的林木资源和丰厚的红色资源,着力发展以大豆产业为主要抓手的林下种植、林下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全力打造湾区生态‘优质涵养地’,积极探索‘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子,培育壮大镇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谈及如何做强做大镇域经济时,大江镇*委书记陈媛程如是说。
●梁晓珺陆茹诗
做优绿色经济推进产农融合
“我们以前用来制作豆豉的大豆原料大部分都是在外面采购,现在有了自己的基地,农户提供的大江本土大豆质量非常好,做出来的豆豉无论味道还是产品的研发都比以前有了一个质的提高,红色旅游加土特产销售,希望大江的大豆产业效益越来越好。”憧憬“大江豆豉”的未来,大江豆豉厂厂长黎海泉脸上难掩喜色。虽然还有几天才到最新一批大豆的最佳采摘期,但他家的大江豆豉却早早地被“惦记”上了,“广州的、江门的、新兴本地的,有散客,也有团购,都有电话打来询问。”
据悉,黎海泉的大江镇豉香源豆制品加工厂紧挨着大江镇大豆种植示范基地,这是今年大江镇通过*府搭台助力,与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合作建成的大豆种植示范性工程,结合大江豆豉“非遗”制作工艺,利用大豆种植的自然景观,打造规模化、示范化农业基地,发展农业研学观光、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
大豆种植是大江镇的传统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大江镇坚持走大豆种植规模化、大豆生产标准化、大豆产业品牌化的路子,促大豆产业全面开花,推进“大江大豆”系列产品品牌效益明显提高。如大江豆豉、大江腐竹、大江豆腐等系列豆制品深受市民喜爱。
目前,大江镇大豆种植面积多亩,带动农户多户,年产值达多万。“在抓好产业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建设农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到镇里来学*史、看风景、买特产,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大江镇*委书记陈媛程说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启动产业振兴引擎,夯实经济基础,乡村振兴就将驶入快车道。近年来,大江镇紧紧抓住新兴县“加快融湾高质量发展,奋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机遇,围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中心工作,从林下种豆项目入手,将“好大豆”做到极致,促多产业全面开花,促进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生态游、红色文化游相结合,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实现三产融合、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美丽经济。
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提一产。为推动大江大豆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江镇在做足土地“盘活”“复垦”“挂钩”文章的基础上,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引导村民积极开展林下种豆,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等方式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种植模式,扩大大豆生产面积。发挥*组织牵线搭桥作用,将原料市场和镇内的豆制品加工厂有效联结,实现本土大豆种植、豆制品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打造规模化、示范化大豆基地。
培优扶强本土龙头企业优二产。大江镇积极为“大江豆豉”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绘特色、讲故事”,重塑传统大江豆豉、大江腐竹品牌,帮助镇内豆豉厂、腐竹厂、榨油厂等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了一批大豆精深加工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延伸大豆产业链条。
以“豆”为媒传承文化活三产,结合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二期)工程,大江镇将探索打造“大豆文化户外课堂”,将大豆文化与镇内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探索出“旅游+文化+主导产业”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大江豆从育种到加工研发、餐饮文化等全产业链融合。
与此同时,大江镇还突出科技兴农战略,通过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的合作,有效破本地大豆品种退化、产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大豆产业链条发展缓慢的发展难题,让大江豆从原来的多斤亩产量上升到平均每亩产量多斤。如今,大豆作为大江镇农产品的金字招牌,颗粒饱满、颜色淡*发亮,是制作豆豉、腐竹的上等材料,为大江镇的豆豉厂、腐竹厂提供优质的原材料,进一步促进公司+基地、“订单式”种植等良好发展势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此外,“红绿融合”的双轮驱动效应也带动了镇域其他特色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大豆、油茶、肉桂、青梅的种植面积均突破亩,蜂蜜养殖基地达箱,呈现出“一业主导,多元富民”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传承红色基因深谋镇域发展
年,位于新兴县大江镇的合河水库建成蓄水,成为云浮市最大的水库,不仅为新兴县发展奠定了水利根基,更在艰苦卓绝的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中,锤炼了“团结、奉献、开拓、担当”的合河水库精神,而这也成为永远屹立于大江镇的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代大江人民砥砺奋进。
时至今日,合河水库精神仍是引领和推动大江镇镇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传承合河水库精神,精耕“书记项目”,大江镇倾力打造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串联镇域内合水*史纪念室,使之成为新兴县*员干部红色教育四大基地之一。
为进一步激活镇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大江镇依托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开放式、沉浸式的教学平台,积极探索上好一堂*性教育课、重温一次入*誓词、参观一次合河水库、开展一次体验式活动、写好一篇体会文章的“五个一”*员培训模式,通过传承红色基因,高效创建学习型*支部,进一步发挥*组织的凝聚引领作用和*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镇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大江镇始终抓好农村*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聚力打造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头雁队伍”。聚焦集中换届优化提质,高质高效完成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27名村(社区)“两委”成员。做实村级换届“后半篇文章”,依托教育基地构建“三色”课程体系,建强素质过硬的“头雁队伍”。
“我们还通过开设以*性教育、*务培训、徒步体验为内容的红色课程,以抓*建促美丽圩镇创建、特色产业发展等为专题培训的绿色课程,以‘田间课堂’为实践平台的特色课程,进一步增强农村*员干部*性修养,推动‘头雁’在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中勤学习、晒成绩、谈经验,激发基层*组织在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中的红色引领作用。”陈媛程说。
与此同时,大江镇通过谋划搭建村级*组织书记“比学赶超”大舞台,坚持“头雁”抓、抓“头雁”的工作格局,压实书记抓*建主体责任,促进镇域经济与村集体经济“齐头并进”。通过建立“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的奖评机制,让各村(社区)的*支部书记根据本村土地、特色产业共制定出了5个囊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积极探索出“*支部+林+N种模式”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调动各村(社区)对标先进、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破除了“有零星产业缺统筹规划、有土地资源缺主业带动、有特色产品缺市场营销”的镇域经济发展瓶颈,为推动大江镇做好“红”“绿”两篇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用红色资源精耕全域旅游
“昔日烽火虽已散尽,但英雄的精神永存。在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江镇广袤的山区里,走出了无数的革命战士,他们的浴血奋战成立为镌刻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基因。为了表达对英烈的怀念和崇敬,大江镇*委在合河村委建成了合水*史纪念室,用来纪念七团在大江的岁月……”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一处处红色遗址、一件件革命老物件裹挟着红色记忆,指引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回望战火纷飞的红色年代,厚植爱*爱国情怀。
时代烟云翻腾,而鲜红的记忆永不褪色。在大江镇这片红色的土地涌现出郑达明、梁四、曾金土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水库修建故事,这些散落在老区的红色印记是老区人民用生命铸就的一座座精神丰碑。大江镇从深挖一个“根”字入手,以老区人民的口述、地方*史资料的记载为切入点,全面整理、多地考察、多方认证,梳理提炼,持续深化红色教育阵地建设,依托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河水村*史纪念室两架“红色马车”,建强用好一支讲解员队伍,大力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谋划镇域一线三区联动联融发展,让大江红色旅游正从参差不齐的“景点旅游”向握指成拳的“全域旅游”转变。
在此基础上,大江镇还以美丽圩镇建设为契机,投入多万元完成美丽圩镇扩容提质项目,一举突破有镇无圩、发展局促的历史困局。着力从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汲取动力,立足高山平湖的自然生态禀赋,全域统筹镇域“一线三区”提挡升级,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高地。
其中,“三区”即以圩镇的*建公园、特色展销中心、碧道、大豆产业基地为中轴建成圩镇核心带动区,通过完善圩镇配套设施,营造镇域经济优良发展环境;以合河、大塘两条村为核心,连接合水村*史纪念室、第一个乡*权旧址公园、特色钟表楼和供销社助农服务中心,发展集休闲采摘、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农业休闲融合发展区,提升镇村整体发展水平;以合河水库*员教育基地为载体,把合河水库园区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性*风教育、干部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重要阵地和体验基地,建成水库精神传承区。“三区”串珠成链,打造了传承*史文化与观赏自然风光的“红+绿”研学精品旅游路线。
据不完全统计,大江镇仅在“七一”期间就接待了游客0余人次,拉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额超20万元,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收益。
一线实践
交出暖心答卷
结出惠民果实
寒冬腊月,正是探梅时节。除了能在大江镇汶滩村欣赏到“大江香雪”美景之外,在合河村委滑石坑村,一条盘旋于山间的道路似绸带绕身,贯穿于滑石坑至幌伞岗之间,也成为一道亮丽的“惠民”风景线。
原来,这是大江镇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硕果。经过大江镇*委、*府以及村委共同努力,滑石坑村6.5公里的通村道路顺利拓宽至4.5米并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通车。
合河村委滑石坑村位于大江镇西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树木掩映的边远山村。在今年滑石坑村道路拓宽工程竣工前,村内通往滑石坑、大坪和幌伞岗三个村民小组的6.5公里道路,一直以来是一条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泞滑,只能勉强通行摩托车的泥巴路。住在这条道路两侧的80余户群众,因为村道过窄,生产运输和出行只能走低洼不平的泥巴路。狭窄的进村道路致使大型运输车辆通行困难,也让周围三个村民小组无法跟上全村的发展步伐。
要致富,先修路。大江镇把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助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积极推行“*员入户问事”工作法,利用“茶余饭后叙家常、进门串户集民意”等方式,由*支部书记牵头入户走访,网格员、*员志愿者分片包组,将群众意见反映比较集中的出行难、饮水难问题进行大排查,村*支部能研究解决的及时解决,需要镇*委协调解决的及时上报,并优先将其列入年镇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项目清单。
截至目前,合河村委滑石坑村6.5公里道路扩建工程初步完成,蕉麻村委凤塘村公路和梨蒙塘村公路增设会车点工程、平岗居委平天岗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建设,件件实事有效打通农民致富财路、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满意的“幸福账单”。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大江镇积极发挥驻点联系、“双报到”和三级*建网格联系群众优势,提前摸清本镇内留守儿童、老人的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两留”人员数据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创新成立*员流动服务岗、探索建立积分制管理制度,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近名在职*员到村(社区)报到,带动建立近名*员群众的志愿者队伍,交替开展*史学习教育送上门、义剪义诊、卫生清洁服务等志愿活动多场次,参与人次达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