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水东村,位于云城区腰古镇。该村建村历史悠久,古建保留相对完好,古植依然枝繁叶茂。基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区镇两级*府引入珠江文化研究会深入发掘当地先祖故事、恢复传统节庆、指导修复古建、引导当地中小学开展理学教育等,乡村文化建设相对较早、也较系统。
原生态的水东古村水东村有着“理学古村云山水乡”的美誉,是理学名家程颢后人的繁衍生息地。村内明清古建中,徽韵马头墙与岭南镬耳墙相交相融,青砖小瓦新旧交织,述说着时代的变迁。
修复后的徽韵程氏大宗祠每逢外来客人走进水东古村,村支书或者讲解员带领着参观时,都会讲到一个关于程氏大宗祠的天井设计的词“四水归堂”。这个词语的寓意很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人们在长期的农作生活中,愿意接受这样一些充满自我保护、自给自足意味的老道理。
古祠堂的天井当然,“四水归堂”其实还承载着旧时乡村建设的规矩,即每个建筑在建设之初必须做好下水设施设计,统一连接到村内的下水沟内,保障下水畅顺,避免村庄污水横流。
鹿型下水口狮型下水口而这个规矩能够世代传承,也许是因为规矩制定的目标和村民遵守的意愿刚好契合。它既实现了*府引导的目标,又符合了老百姓的小生活哲学。这规矩在当时的社会治理作用是明显的,蕴含的生活哲学也一定是深入人心的,因此这个词才流传至今。那么今天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目标是什么呢?
学者李昌金在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时,撰写了《来自广东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文中指出大部分村庄内生动力不足,*府社会动员能力下降,“*府在干、农民在看”的包办现象普遍存在。这类情况同样也存在于云浮。或者说*府在引导过程中,还没有找到好的契合点,还需要社科力量的深入研究。
今天我们谈乡村文化建设,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把曾经认为好的原则、理念、制度继承下来呢?也未见得。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兴县天堂镇的一些村的民房还有天井外,大部分已经不再如此设计了。所谓“四水归堂”理念再好,也没法在村居建设方面继承了。
四水归堂因此,必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例如,从乡村清拆和环境整治的角度,从诸如“四水归堂”的理念中,延伸出新时代共担共建共享的乡村建设规划理念的表述语;从乡村兴旺发达的角度,提炼出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的谚语俚语;并把这些新原则、新说法以及新谚语等融入乡村教育的内容,融入乡村的婚丧嫁娶、节庆时令的民俗当中,融入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创作当中。让传统在新的生产生活载体中生发出文化的软实力、生发出振兴乡村的力量。
借鉴于传统,必须相融于现实